1. 首页 > 优秀作文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大学生

阿q正传读后感(通用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阿q正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阿q正传读后感 1

世人皆想成为英雄,但最终活成了普通人

少时读此书只觉阿Q是个欺软怕硬,懦弱卑劣而又可怜的小说人物。如今再读方窥得一方天地:阿Q是“当世”的普通人,更是“再世”的普通人。

在读“序”时,眼睛已是雾气缭绕。鲁迅先生特地去调查阿Q的“前世今生”,为其立传。可传中的阿Q依然是“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在世时,用不上他便不被想起,也无人关心其生平经历与去处。去世后,连名字都无迹可寻。这也如“再世”的'普通人,现世安稳数十载,出世往往被淡忘。不知被销户后,电脑可还有我曾存在过的记录呢?

阿Q生活在一个封建,落后的未庄。靠打短工维持生计。深受当时的地主阶级与封建礼教的毒害。使得他麻木健忘,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愚昧无知。暗无天日的社会底层生活,“精神胜利法”是他立身之宝,快乐之道。他没有目标,得过且过,生活困难却依然坚持生活。他是“当世”社会环境的阿Q,“再世”社会环境中依然有阿Q。不可否认,未来的我们,大多数人是“再世”的阿Q!

你们觉得很阿Q可爱吗?我认为阿Q是可爱的。任何一个被生活狠狠凌虐之后仍然努力生活的人都是可爱的。有些人鄙视他的“精神胜利法”。认为他愚昧无知,自欺欺人。可如若他没有“精神胜利法”!那他在吃人的封建社会还能够生存吗?他身处的社会环境,限制了他的发展。他是一个农民,但他的生活并不局限于一亩三分地。他会做短工,进过城,虽保守,但比大部分的农民更圆滑善于变通。故我认为“再世”的阿Q,并不丢人。他比大部分人善于发现机遇,更有机会走向成功。

我想:也许少时的阿Q也如少年闰土般活泼可爱,质朴天真,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如“再世”的我们,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可终是闰土弯了腰,阿Q被立了传,“再世”现出了佛系。

我愿意为我的空想而付出努力,但我并不会将努力过后的结果看得很重。我想要在这个时代留下印记,我也尊重时代的选择。

我们都在努力不被人忘记,但世间只有一个鲁迅。

阿q正传读后感 2

阿Q是鲁迅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我瞧瞧,不久,就被阿Q调戏小尼姑的情节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于是我翻到了……

我一口气读完了它,读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又觉得可笑,又认为可悲。同时又佩服鲁迅先生的才华。《阿Q正传》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暴露出国民的弱点,写出国人的灵魂。从作品的宇里行间中,我能体会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作者也集中描写和痛彻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通过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现和悲剧命运,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作品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广的背景和人物的命运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组合得十分成功。

阿Q这一当时国民性格的典型,他临死前,两件最遗憾的事情是:画押的圆圈画得不够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来。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这决不是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他毫无真正的精神世界,连动物都会同情他这一套的精神胜利法,阿Q没有灵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软怕硬的躯壳,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会成为人们无聊时的谈资。

阿Q死后,人们的态度各不一样,有的.说:“阿Q是坏人,被枪毙就是证据。”有的说:“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还有的却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跟了一趟。”这些麻木的语言就是对自认比阿Q高一等的人们对阿Q最后的“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传》就像是一个凹透镜,当时的人们就像是一束光,这束光穿过凹透镜集聚成了明亮的一点,这一点就是阿Q,他的身上汇聚了所有当时的中国人的东西……希望阿Q会在现在的社会里消失,成为一个真正幽默的笑话。

阿q正传读后感 11

说起《阿Q正传》,最津津乐道的便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吧,在第二章的优胜记略及其续集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被人抓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阿Q心想自己是被儿子打了

钱被偷走了,原来“儿子”那一套已经不管用了,阿Q抬起左手,用力的在脸上打嘴巴,算报仇了

这样一种自苦式的安慰方式显然和大众是相背离的,但阿Q身上的'这种特质,在面临爱情,生计的时候更为突出。

当阿Q因为调戏吴妈,被赶出赵府,并受到周遭人的不待见时,阿Q的反应是:

“他起来之后,仍旧在街上逛······却又渐渐觉得世上有些奇怪”

“但他更觉得世上有些古怪,却是许多日以后的事,其一,酒店不肯赊账了·····”

有着高度自我安慰能力的阿Q,在现实世界中的反应是迟钝的,换个视角看,阿Q的这种“自我胜利法”,其实是他自身的自我保护机制,以破除他认知,感知世界的障碍。

人作为群体动物,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还有更高级的,对社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追求,而这一切对于阿Q来说,却是困难的。

文章第一章便介绍了阿Q的大致情况,姓氏不清,名字也为音译,籍贯也并不了解,只有一个“阿”字是十分肯定的。

社会身份的缺失,造成了阿Q本身性格上的缺陷和矛盾

极度不屑于世事,但又渴望得到关注与尊重,极易膨胀又极度自卑

生命结束前,阿Q回忆起的那只饿狼:

“眼睛又凶又怯,凶凶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了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在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

和文章结束时,看客们冷漠的态度相呼应,“可笑的死囚”,“竟没唱一出戏”,“白跟一路”

比一头饿狼更可怕的,便是大众的口舌。

阿q正传读后感 12

鲁迅先生喜欢笑骂,讽刺是他常用的写作武器。这让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刻薄的人。他的嘲笑更适合那些不懂时事的政治家,但对那些本该在世界上受到怜悯的穷人来说却是不人道的。看看鲁迅先生写的每一章的标题:优胜纪略、爱情悲剧、从中兴到结束、团圆。让人看到无奈无力的微笑。

他是一个工具。当他忙于家务时,人们会想到他的存在。他是角落里被遗忘的社会底层人物。他很穷,但他不会让人们像祥林嫂子一样同情他,因为他也有可恨的一面。虽然他会被迫谋生做短工,但他也会混日子。对于像他命运这样悲惨或比她更不幸的人来说,他采取的是别人对他的态度――侮辱和欺凌是典型的流氓混混。其实在我看来,阿Q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无知、阶级思想严重、没有人权意识、嘲笑别人不幸的精神胜利,从而达到自己的心理平衡。但又怪谁呢?当时,人们没有知识或意识形态意识作为抵御压迫的武器。

他是个小丑。当人们空虚到无聊的时候,他们会激怒他,把他唯一的自尊踩在脚下。俗话说,狗急也会跳墙。阿Q被羞辱后本能地和别人打架。他打不过,他毕竟不是勇士,受了一肚子气,最后还是自取其辱。但他只是在形式上失败了,在精神上,他仍然是一个赢家,他的想法是:我终于被儿子打败了,现在的世界真的不像样。这样一句话就能让他心满意足地离开。

就是这样一个可怜又恨的人,因为小事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所有的财产,只有诺诺被摆布,被压迫,也麻木到把卖家剩下的钱拿去喝酒。我真怀疑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灵魂!除了本能地吃、喝、拉、撒,他的生活也很混乱。后来,他去城里当小偷,偷了小东西回到未庄,他的价值突然上升了很多,但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他参加了“革命”被捕,成为了树立榜样的替罪羊。但鲁迅先生毕竟是睿智的,他用阿Q的无知杀了头,血淋淋地刻画了一些。最精彩的是文章的最后两段,描述了人们的麻木。

阿q正传读后感 13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作者对阿Q这个人物的描述,也是后世读者最大的感触。也许是应了那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吧!

阿Q是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人士,没有任何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固定的职业。给别人做短工,没有任何的存在感。受尽欺辱,受制于现实,却也没有反抗现实的毅力。他衣衫褴褛,无蔽体之缕,他的棉被、毡帽、衣衫已被抵押出去换了现钱,不知该如何评价他的这种行为,是为了生存?可他还是能去酒馆喝酒,可他还是会去押钱?现实固然不够完美,可没有反抗过,怎知它真正模样?

阿Q精神总是或褒或贬的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可我如果没有读过《阿Q正传》,我或许会以为那时一种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打不死的小强”的精神,可读过文章的我才知道那是一种可悲又可笑的精神。阿Q精神的主要内容有奇特的精神治疗法,欺软怕硬和转嫁痛苦。

阿Q总能在自己的假想中制胜。当他被店老板打时,他很不爽,可当过十几秒后,他一转身,便说是“儿子打老子”,以此来安慰自己,然后高高兴兴地跳着走了。当别人要他承认是人打畜生时,他就自轻自贱地承认:“打虫子,好不好”?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所以他又胜利了。他总是以自己独特的思想,以自己为第一个,别人没有而他有来安慰自己,得到精神上的胜利。

他的欺凌弱小,欺软怕硬也是被作者体现的淋漓尽致:当他遇到无法抵抗的对手时,他便求饶,然后将自己所受的委屈转嫁给比他弱小的人。他以自我麻醉的手段,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却不能完全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因此,他便也不会去反抗,不去追求更好的生活,改变自己的现状,只是得过且过的困于自己的舒适圈,以消极待世!

无论何时,总少不了阿Q精神的人,但更多的是温暖,善良的人。只愿每个人都能积极向上,乐观待世。生活总会有不如意的地方,我们应该正确对待,面对现实的不如意,更应该乐观进取,取得优秀的成绩,来反抗现实,而不是生于底层,满足于平淡无奇的生活!

得过且过,不是生活应有的模样!

阿q正传读后感 14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该小说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读阿Q正传是因为他的精神胜利法十分的出名,我很想知道什么叫精神胜利法,所以我就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来看,原以为精神胜利法是正能量,但看了之后才发现这分明就是自欺欺人,果然鲁迅的文章从来不写好的一面,他只会把世界上最丑陋,最悲哀的事情投入到他的作品中去。

通过鲁迅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剪影,封建,保守,庸俗,这些特点都在阿Q身上,有所表现,至于社会腐败,则体现在统治阶级身上,在这本书里,小人物的嘴脸十分明显,充满着市侩俗气,而那些看客所具有的麻木在阿Q身上的体现,是那个社会最大的悲哀,人们全部麻木不堪,生命的延续,也不知是为了什么,农村人据悉,这真是令人不解,那时的人们攀权附贵,依势而居,就墙头草一般,而他们的奴性也是根深蒂固的。

阿Q,因为思想的局限性,所以分不清自己的行为是好是坏,也分不清别人的行为是好是坏,因此身上也沾染了一些劣性根,他转移悲剧的方式就是通过欺负弱者来忘却自己被欺负时的郁闷心情,用鲁迅的话解释精神胜利法:“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精神胜利法的主要功能:是维系奴隶的心理平衡,用自欺、瞒自己、骗自己的方式使自己麻木。

阿Q的精神胜利法纯然是奴隶们在失败面前闭上眼睛,用瞒和骗制造胜利的幻觉麻醉自己,把奴隶的屈辱和失败的痛苦变成精神上的自满自足,从而使自己麻木不仁、安安心心地做奴隶。

这不仅仅是批判精神胜利法,更是批判中国的.封建社会带来的精神禁锢,几千年的腐朽思想,深深根植于人民的心中,在那样一个时代里,要想彻底将劣性根从人民的骨子里剔除是不可能的,鲁迅正是看到了国人的病因所在,才决定弃医从文,从思想上拯救国人,因此,他的文章笔锋犀利,目的就是为了能唤醒国人的自我意识,勇于反抗,做自己,人生和社会的主人。

阿q正传读后感 15

“反正打人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个自己,有什么大不了的。”“平日里威风的赵太爷,现在成了自己儿子,哈哈!”这个总是这样自我安慰的阿Q,让人想不记住都难。

他是个流浪汉,一直过着小混混的生活;接着,他又开始“搞革命”——做强盗,结果被抓住了,游街示众枪毙!

他是可悲的,可笑的,更是可怜的,让后人记住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

说实话,其实我曾因为自欺欺人,而失去了一个宝贵的奖项:学奥数的时候,老师总是让我们自己查漏补缺。我知道自己最差的就是图形方面,但复习了几天后,我的耐心就彻底没了:“烦死了!”我一做完作业就跑去玩了,根本没有把它放在心上。后来,老师问:“大家复习好了没有啊?”我心想:反正老师也不知道我会不会,随便蒙过去吧!于是,便大声回答:“好了!”后来倒也做过几次测验,只是侥幸没有出到图形方面的题,我也以无所谓的姿态混了下去。

到了正式考试,试卷一发下来,我完全蒙了:居然有4题图形方面的题!总共占了31分!我完全不会,迷茫的望着试卷——这下,我是彻底的.完了!

忐忑等到分数后,我无比懊恼:差一分就一等奖了!如果我当时复习了,多做几题练习,就起码能做对一题,就有一等奖了!这下完了,一年多的心血都被自欺欺人给害没了!我再怎么懊恼也没办法了!像我一样的人还不少:作业没做,就骗老师说“没带”;走路摔跤,就怪地板;考砸了,就说自己没发挥实力……这些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一昧自我安慰的人,是不会进步的。

大家都知道NBA球星科比,他曾说:“我投了154个三分球,只中了44个,有110个不中。”于是,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每天都要投1000个球。他日复一日地练习,球技越来越精湛。能明白自己的不足,针对自己缺陷来练习,这才是他成功的原因!

敢于直视自己的缺陷的人,往往都比那些“精神胜利”的人强!因为那些“精神胜利”的人,往往都在自我陶醉,自欺欺人,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不会进步。

让我们直视自己,不再自欺欺人,不做下一个阿Q!

【阿q正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阿Q正传..05-01

阿q正传教案04-27

《阿Q正传》教学设计05-02

《阿Q正传》的课文说明08-17

阿Q正传读书笔记精选06-30

阿q正传教学教案10-24

《阿Q正传》课堂实录12-07

读了阿Q正传的感悟作文05-07

《阿Q正传》的读书笔记10-10

《阿Q正传》的教案设计04-27